2024-03-07
本专业是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始建于1959年10月,1981年成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首批批准的硕士研究生培养点,是全省职业卫生领域的科研、教育、培训中心,多年来承担着全省职业病防治面上管理任务,同时在职业危害因素的生物学效应研究、职业危害因素的风险评估研究、职业卫生检测及生物检测国家标准方法的规范化研究等方面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在国内本领域具有较高的知名度。
本专业有着高水平的学科学术带头人和结构合理的学术队伍,拥有博士生导师1人、博士后合作导师2人,硕士生导师9人,科研人员中85%以上具有博士或硕士学位。
拥有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高效液相色谱仪、气相色谱仪、原子吸收光谱仪、原子力显微镜-拉曼光谱联用仪、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全自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等大型先进仪器设备,实验设备齐全、条件设施完备,为科研、教学和职业病防治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依托人员、技术和设施设备的优势,本专业先后承担承担完成各级科研项目160余项,获得各级成果奖励110余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国家科学大会奖3项、国家医药卫生科学大会奖8项;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8项、三等奖26项),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610余篇,研制职业卫生标准和标准方法30余项。培养博士研究生10名、硕士研究生120余名,出站博士后8名。
社会服务方面,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本专业即率先在国内开展对工业企业建设项目进行职业病危害的评价工作,2003年成为山东省唯一、全国首批获得 “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的甲级评价机构,后陆续获得国家国防科工委军工涉密业务咨询服务安全保密资质、放射卫生检测与评价资质等,已先后对1300余项国务院及其职能部门审批或核准立项的国家或省重点建设项目进行了职业病危害评价,积累了丰富的检测评价工作经验。
本专业的发展目标是成为本领域的高水平一流学科,为国家培养职业卫生方面的高水平一流人才。学科立足于全省,同时加强与国内外相关学科领域的广泛合作,不断提高科研、教学、防治以及社会服务水平。
新时代、新起点、新征程,本专业将恪守职业健康的初心,勇担劳动保护的使命,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为保护广大劳动者身心健康做出应有的贡献。